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商城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社会 >

记忆深处的轿社

来源:聊城晚报  2024-02-02 16:04:52
A+A-
分享

  20世纪30年代,新娘下轿情景。(摘自《聊城图片百年》)

  □ 耿仁国

  我的老家阳谷县十五里园镇十里井村坐落于山东省西部,是京杭运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20世纪50年代,村里曾有个轿社,也就是一个出力抬轿的班子,相当于现在的婚庆公司,主要负责迎娶新娘,兼顾其他。

  那时候,谁家的孩子娶媳妇,都要用花轿把新媳妇抬到家来。贫穷的家庭,雇一顶花轿。去接的时候,有一个儿童押轿,两个儿童提纱灯,两个儿童举高照,一个轿夫携毡,四个轿夫抬轿;回来的时候,新媳妇坐在花轿里,花轿左右有两个卡轿杆的,紧紧跟在花轿的两边,怕轿夫抬轿不稳或过分颠簸。富有的大户人家,则雇两顶轿:一顶花轿,一顶蓝轿。新郎官身穿长衫,头戴礼帽,帽插金花,坐蓝轿去岳父家迎亲。提纱灯的、举高照的、携毡的……马车拉着一支响器班,一路上吹吹打打,锣鼓齐鸣,两顶大轿的队伍浩浩荡荡,很是壮观。这时的工钱要比平常贵许多。

  轿的结构分为轿杆、轿身、轿底、轿座和轿顶五大部分。轿杆两条,轿身一边各一条,各长一丈五尺(一丈约合3.33米,一尺约合0.33米)左右,两端分别用绳连接在一起,中间系抬杠;轿身是木制小屋形,前开门,两侧开窗;轿底用木板制成,四角用绳子系牢于轿杆;轿座为箱子形,铺有软垫子;轿顶下部是四角探出轿身的木框,外面罩有布料做成的围沿,围沿下垂着彩穗,中部是竹席制成的拱形上盖,加布罩,最顶上加一个锡或铜制的顶子,明晃晃、亮堂堂,很有排场。

  轿社内部分工明确:一个轿头,负责管理和预定任务;十几个轿夫,由轿头指派时间和地点去抬轿。抬轿挣来的钱由轿头保管,一年一次分红,或分钱,或分馍馍。谁家孩子娶媳妇用轿,须找轿头预定。日期、时辰、数量,都要说好。主家要先交部分定金,立下字据,板上钉钉,不可更改。就是遇上大风大雨大雪,也必须按时去抬,耽误不得。

  有一年的腊月二十六,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刘庄村有一家人娶媳妇,雇了一顶花轿去接。去的时候,轿夫们每人啃了个又凉又硬的米面团子,二十多里路,顺着大北风去,迎着大风雪来,大雪打脸,衣裳结冰,大雪拥着了轿底,累得轿夫够呛。把新媳妇抬到主家,轿夫们还是吃那又凉又硬的米面团子,一个钱也没有多给,还冻病了仨。

  那时候,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低下,迎风顶雪出大力,连口热乎饭菜都吃不上是常有的事。年根儿底下,娶媳妇的多,一天抬三四个,天不亮就离开家,回家的时候已是很晚,再苦再累也得坚持抬。

  当时的乡村小路坑洼不平、宽窄不匀,有的路两边杂树纵横、杂草丛生,非常难走,抬轿的就喊些号子来前后相顾。如路窄难走,前边的就说“两边遭挂”,地下路滑就说“脚底打滑”,抬轿的就会分外小心,步步走稳。如果树枝挂着轿顶,就喊“上边遭挂”,抬轿的就弯着腰走,恐怕被树枝挂坏轿顶……

  抬一年轿,到年终岁尾,聚在轿头家里,按照记的工分,每人分几个钱,分十几斤馍馍,回家去和一家老小过个团圆年,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文革”时期,轿社的几顶轿子作为“四旧”被砸毁,轿社也随之解散了。新媳妇坐轿成了历史,代之而来的是用地排车、牛车、自行车接新媳妇,进而用拖拉机、三马车。随着时代的进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迎亲用起了轿车。轿社成了渐行渐远的历史,抬轿娶亲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编辑:李明
校对:苏永乐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