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要闻
视听
图说
热线
部门
县域
数字报
看电视
听广播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社会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梅花桩拳第十八代传人孟昭力—— 让梅花桩拳“活”起来

来源:聊城晚报  2024-07-09 09:48:45
A+A-
分享

孟昭力在教授意大利武术爱好者

  刘学 孟伟 刘润文

  “外国朋友来学习中国武术,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文化影响力。”7月5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梅花桩拳第十八代传人孟昭力在教授意大利武术爱好者恩德利科练习梅花桩拳时对笔者说。自2018年以来,恩德利科先后四次来到聊城跟他学艺。

  梅花桩拳又称梅花拳,简称梅拳。在古代,练拳者练功时都在桩上,其动作有“大、小、败、仆、顺”基本五势,动如行云流水,宛若梅花怒放,拳出五势,花开五瓣,文应五行,取“梅花凌寒傲霜”之意,名曰“梅花桩拳”。它讲究内外兼练、文武双修,是一种攻防技击性强、体用兼备的传统拳术。2016年,聊城梅花桩拳被列入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梅花桩拳扎根于

  “两河”文化的土壤

  孟昭力介绍,梅花桩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流传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黄河与大运河在这里交汇,以黄河为代表的农业文明与以运河为代表的商业文明,共同哺育了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梅花桩拳文化。梅花桩拳以文为本,以武为体,文武并举,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在梅花桩拳文化体系中,“敬畏天地、顺应自然”的和谐思想,“抗辱御敌、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仁义孝敬、尊师重道”的人文情怀,皆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可见梅花桩拳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活的时代性。

  据了解,孟昭力从小就生活在享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之美誉的运河古镇——阳谷县张秋镇。他所在的孟海村坐落在大运河东岸,与武松打虎之地景阳冈隔河相望。当地习武之风盛行,受环境的熏陶,童年时期,孟昭力便对武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对习武者怀有仰慕之情。1986年,孟昭力拜民间武术家、梅花桩拳一代宗师韩清岐门下学艺,从此与梅花桩拳结下了不解之缘。

  走到哪里 非遗项目就带到哪里

  30余年来,孟昭力刻苦练功,先后在省级、国家级武术比赛中获奖,现为中国武术七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国家级武术段位考评员、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14年,在首届全国武术运动大会上,孟昭力获得银牌、铜牌各一枚;2019年,他在全国传统武术比赛上获得一金两银;2023年8月,在第九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上,孟昭力获得梅花拳和双刀两个项目的金牌。

  “走到哪里,就把非遗项目带到哪里。”孟昭力说。作为传承人,几十年来,他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千方百计传承推广梅花桩拳,义务收徒授艺数百人,并为高等院校输送大批武术专业人才。

  2013年8月,孟昭力发起成立聊城市梅花桩拳研究会。他积极推动非遗武术进校园,编写《梅花桩拳》校本教材,创编“梅花拳武术操”,使梅花桩拳在聊城市中小学得以普及。孟昭力任教的聊城市水城中学被评为“山东省武术特色高级中学”“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等。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孟昭力十分注重武术文化理论研究,先后在国家级期刊《中华武术》发表学术文章10余篇,论文《解读“大武术观”》《梅花桩拳传承源流探究》分别在第一、三届全国武术科学大会上获奖。近几年,他主持完成市级重大科研课题3项。

  2022年,孟昭力倾力撰写的《古梅花桩》一书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在书中,他对梅花桩拳的历史渊源、拳法功力、基本动作、基础套路、研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将基础架子、干支梅花桩进行了图文讲解。“这本书中有我30余年的所学所思,我想多做一些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播梅花桩拳文化。”孟昭力说。

  拟去国外授课

  将梅花桩拳发扬光大

  “梅花桩拳植根于北方村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梅花桩拳的历史在聊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有许多闪光的印记。”孟昭力说。

  2023年底,孟昭力到阳谷县大布乡任驻村第一书记。他说,他很开心能在家乡推广梅花桩拳,他所创立的梅花桩拳武术操已经成为乡、村学校的体育课项目,“看到学生们练习梅花桩拳武术操,我非常高兴”。应意大利梅花桩拳爱好者的邀请,孟昭力打算明年去意大利进行梅花桩拳武术文化交流,提升梅花桩拳的国际影响力。

  孟昭力说,梅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首,为历代文人墨客、贤士达人所称颂。健身养生、技击御敌、文化育人是梅花桩拳永恒的价值,传习技艺、传承文化、传播精神是梅花桩拳后人不懈的追求。“作为传承人,我有责任把梅花桩拳这项非遗完整地传下去,同时还要更加科学地创新推广,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社会。”孟昭力表示。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李明
审核:刘 飞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聊城新闻网 2006-2023 版权所有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联合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0 鲁ICP备09083931号 鲁公网安备 3715020200013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1533008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鲁)字第720号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63509259 举报邮箱:lcxw@ethelie.net